新闻资讯

上海市工商联70年:“娘家人”助力民企务实领跑

日期:2021-09-05 / 人气:466

9月3日上午,庆祝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举行。
 
将时钟往回拨动,1951年,上海市工商界代表会议召开,标志着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成立。时光荏苒,从协助政府做好公债认购,率先开展全市全行业社会主义改造,到引导民营企业投身改革开放的热潮,70年来,上海市工商联团结广大工商业人士,书写了精彩篇章。
 
 
1951年,上海市工商界代表会议召开
 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,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。”从全国范围来看,上海工商注册以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代表的民营经济主体近1.5亿,占市场主体总量的95%以上,在稳增长、促进创新、增加就业、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 
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提出,进入新时代,我们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,毫不动摇鼓励、支持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,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汇聚发展的力量,一以贯之培育、发展、壮大民营经济,大力推动新时代上海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 
站在新的历史节点,大江东工作室走访了多家民营企业,他们有跻身上海百强民企的大公司,也有惠及一方百姓的小饭店,甚至还有坐在1500元每月工位上的“一人公司”……触摸这样的群像,我们试图勾勒出上海民营企业的奋斗面貌、领跑姿态。
 
上海民企的改革发展史:踩中历史节点,紧扣时代脉搏
 
改革开放初期,农村经济改革先于城市,部分农产品得以流通。在城市里,生活服务消费能力依然不足,同时大量知识青年返城也带来就业压力。民营经济首先在传统服务业领域发芽,小商店、餐饮、理发等出现在街头。上海陆续出台文件,相继恢复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、允许雇佣帮工,在银行开户和申请小额贷款,给返城知青工商户税收优惠,逐渐放宽政策,扩大就业,繁荣市场。
 
进入2000年,上海市的民营企业生机勃勃,发展壮大,从生活消费品流通领域,扩展到制造业、生产性服务业,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和重化工产业。
 
2001年加入WTO后,外资、外企、外贸订单等涌入中国,“园区经济”发展起来,并向着郊区发展。截至2005年,郊区私营企业占到全市私营企业数的79.6%。东妹在采访中常听民营企业家回忆:20年前,公司隔壁常有农村老太太在自家屋前晒太阳,午休时间踱到河边看农夫钓鱼。
 
活跃在各个园区内的民营企业家,身份渐渐发生了变化。2000年以前,上海民营企业家大多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者;2000年后,国内各省市知名企业家纷纷来沪二次创业,建立研发、营销、投融资机构,“把生意做到上海去”成了创业成功与否的标志。
 
有学者分析,民营企业发展依赖于社会和经济两个条件。社会条件在于营商环境和监管的宽松程度。党的十五大首次将公有制为主体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多次重申坚持基本经济制度,在产权制度方面提出“两个不可侵犯”,营造市场环境方面提出“三个平等”,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。
 
经济条件则取决于市场繁荣程度。经济增长不断催生新的社会需求,民营企业家善于精准找到社会需求——只要有缝隙,活水就可以流过,民企始终是经济社会最活跃的那股力量。背靠长江、面向太平洋的上海,拥有最先进的理念、技术,最活跃的资本,民营企业纷至沓来。
 
目前,上海民营经济以全市近三分之一的经济体量,贡献了38.6%的税收,提供了七成的就业岗位。2020年上海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、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中,民营企业占比超八成;上海专精特新企业中,民营企业占比超九成。上海民营企业更在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、高端制造、智能网联汽车等硬核领域展现出创造力。
 
回顾历史,上海民营经济每一次发展都紧扣时代脉搏和社会发展需要。
 
来自“娘家人”的关心,尽显烟火气和人情味
 
有位上海市工商联工作人员告诉东妹,调研企业时,相关政府职能单位很爱与工商联“搭伙”下基层,因为工商联有个特殊身份——民营企业的“娘家人”,更懂企业的急难愁盼。
 
上个月,2021年上海民营企业百强榜单新鲜发布,网络游戏公司——上海米哈游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列其中,创始人刘伟第一时间向长期关心他们的上海市工商联报喜。
 
2011年,80后刘伟仅凭专业优势,以及还未成型的一个创业想法,拿到上海市科委提供的10万元无息贷款。10年间,公司规模已达3000人,去年疫情期间,公司不裁人,反扩招了1000人,预计今年税收超过10亿元。